学海泛舟丨翻译系成功举办“AI时代下翻译教学研究的挑战与对策”主题讲座-复旦大学多语种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
中心要闻

首页 > 中心要闻 > 正文

学海泛舟丨翻译系成功举办“AI时代下翻译教学研究的挑战与对策”主题讲座

发布时间:2024-04-17来源:FDU外院

4月17日下午,翻译系成功举办“AI时代下翻译教学研究的挑战与对策”主题讲座。本次讲座邀请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翻译系建系系主任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中国译协资深翻译家何刚强主讲。讲座由翻译系主任陶友兰和副主任王炎强共同主持,院内外师生踊跃参加。

随着翻译迈入职业化和专业化阶段,翻译教学与研究正面临着人工智能的挑战。讲座伊始,何刚强提出了三个关键问题:AI时代下如何学翻译、研究翻译、教翻译。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,这三个问题在翻译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值得深思。与会师生畅所欲言,各抒己见,讨论了翻译与跨专业人才联合培养、AI工具在翻译中的应用、翻译理论与跨学科理论的融合、翻译实践与教学目标的矛盾等翻译领域前沿问题。

关于如何学翻译,何刚强提出三个建议:第一,培养两种文化的辨别能力。译者要具备宏观视野,发挥创新精神,运用批判性思维,承担文化交流“摆渡人”之重任。第二,提升双语鉴赏能力。曾国藩有言:“凡文有气则有势,有识则有度,有情则有韵,有趣则有味。古人绝好文字,大约于此四者之中必有一长。”若审视目前的翻译和文章,译者须潜心磨炼技艺,努力做到气度兼修、达意传情。第三,与时俱进,及时了解人工智能最新动向,为翻译赋能。在AI时代下译者需要积极适应和拥抱新技术,探索翻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。

关于如何研究翻译,何刚强指出翻译研究需要具备跨学科视野,不能仅局限于语言知识,还需要结合计算机科学、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知识。同时,翻译研究者应该打破学科壁垒,破除“小院高墙”思维,将翻译与哲学、历史等学科领域进行交叉融合,丰富研究视角,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。

关于如何教翻译,何刚强建议翻译专业教师在AI时代继承传统,引领创新,既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双语基础,又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。此外,教学内容也需要与翻译实践和研究紧密结合,以教学相长促进学生不断提升理论与实践素养。

讲座结束后,何刚强详细回答了与会师生的问题,寄语师生要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,要坚持复旦翻译的传统底色,长保“锐气、灵气、和气”,为翻译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
供稿丨侯筱,杨言

编辑丨贾怡锐

审核丨陶友兰、王炎强